在简单梳理《红楼梦》情节后,让提出相同问题的学生组合成同一小组,自己
f拟出论题,开始查阅资料研究,其间,我只做方法性指导;最后,让学生把他们的研究内容整理成小论文,或制作成幻灯片,每一组请一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二、构建适合学生的主体学习活动,实现教学主体化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解放学生的思想,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敢说、敢做、敢研究。学生应由依赖教师到依靠教师,由独立学习到对学习有所独创;教师由保姆式到师傅式,再到导师式。三、教师应适度介入,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尽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但在如何确定研究的方向,如何选题,如何把握课题研究的尺度、进度、深度等等方面,必须适度地介入。一是指导方法。例如访谈、问卷调查,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等;教学生掌握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一般写法,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的方法等。二是正确引导。及时了解学生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巧妙引导、鼓励指导,帮助他们构建研究体系。三是共同参与。共同参与学习,更有利于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f四、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去探究研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和否定权威的探究意识。而这种意识恰好是来自于平等地审视教材,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同时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对象。如学习《荆轲刺秦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荆轲是一个具有大侠胆识,又浑身充满正义感的英雄。但在史学家眼中的荆轲并非如此简单,文学家和史学家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也是不大相同的。韩兆琦认为“荆轲是一个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勇士,他刺秦的义举来自他对强秦的国仇家恨,也是他争取自己的生存权的最后一搏。也有不少史学家认为,“对荆轲的评价不应拔得太高。”张传玺说“荆轲处在一个个人主义的时代,他被一种‘义’的观念所驱使,虽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因此我认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所以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不同层面的见解,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五、建立全面系统、客观公正的研究性学习评估体系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应重视学生的评估体系,这将是学生研究成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