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厌学心理论文:学生厌学心理的分析及矫正调查资料表明,厌学心理是目前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是广大中小学生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厌学心理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认真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害怕考试;甚至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厌学心理对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分析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确保教育教学顺利进行,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厌。即讨厌、厌烦之意。什么东西会使人厌烦呢就是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如果再强迫他接受,必然就会厌烦。厌学的反面是乐学,即快乐地学习。所以学生是否有求知的欲望,是否有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需要,以及这些知识技能是否能吸引他、使他喜欢,这是将厌学转化为乐学的关键之所在。1家庭教育的缺位从家庭因素来看,不良的家庭文化环境往往使可塑性很强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侵蚀。有的家长忽视自身作为子女“第一任老师”
f的角色,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的错误认识多,偏颇看法多,简单粗暴多,放任自流多。有的家长不但不重视子女的学习,反而经常在孩子面前宣传“经商致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扭曲他们的价值观。有的家长,经常因生活琐事吵嘴打架,甚至草率离异,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使他们无心学习。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和溺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的超前满足迷乱了他们对学习的认知。2学校教育的失当第一,教师未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缺乏励志教育,未能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是机械的授受关系,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不是“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而应该是火柴与柴火的关系,火柴能够点燃学生这堆柴火,使之处于燃烧状态,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生命力得以激发,激情才能得以唤醒。第二,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