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在自然条件不同的20个旗县建立试点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工艺等开展了科学试验通过单项技术集成配套初步探索出全区不同类型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途径在棉花生产过程中与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相结合,即能达到保土保水的目的,又能符合当地农艺的要求。棉花保护性耕作模式以保墒、增温和除草,防止土壤板结、流失,减少沙尘产生量,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主要目标,综合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深松、地膜覆盖播种等多项技术措施。朱自玺等在2000年从能量平衡角度解释了覆盖的保墒机理即土壤覆盖后农田乱流交换系数和显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亦即用于土壤蒸发的能量减小从而减少了土壤蒸发。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是2种常用覆盖方式地膜可隔断土壤与大气间的水分交换有效抑制土壤蒸发并保持均衡的土壤水分分布提高地温使作物成熟期提前。同时,保护性耕作下,棉田土壤其它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水肥利用率相对提高,目前的研究多是针对于大量元素,而对于棉花生长所需的硼、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在保护性耕作下的积累及利用规律研究,则鲜见报道。本项研究可通过大田试验,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研究队伍,对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对微量元素吸收的动态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保护性耕作制度的推广提供养分利用方面的有力依据,同时,通过微量养分积累的动态变化,可深入剖析保护性耕作下棉田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及揭示耕作制度土壤环境养分吸收这一农业生产系统的连锁反应及动态规律。本课题组成员曾主持和参与耕地地力保护基金项目7403070402和发展生态治理沙漠化土地基金项目2403070405,研究中发现覆秸秆和覆膜对棉花利用氮、磷、钾的效率较常规的不覆任何覆盖物的种植方式要高,而且棉花产量也有提高,但以前的研究没有重视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规律及其积累动态,在本项目中拟进行补充和创新,将耕作栽培学与植物营养学及营养生态学三个学科有机结合,揭示微量元素在保护性耕作下的动态积累规律。微量元素对棉花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保护性耕作下棉花吸收微量元素的动态规律研究,是有关保护
f性耕作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之一,目前在国内研究者极少,此项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结果可指导当地的棉花生产和微肥合理施用。而忽视了微量元素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吸收动态及积累研究开创新的局面。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