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小杂粮等10多种作物的生产上应用。南美洲的一些国家和澳大利亚应用面积均已超过本国耕地面积的70%。2002年8月第二届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呼吁,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
f展。2004年4月16日出版的国际权威机构《科学》周刊中,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认为,传统耕作导致的土壤有机质衰竭土壤结构破坏水分的入渗和储存减少风蚀水蚀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产量下降这一恶化过程是缓慢的,30~50年才明朗化,但后果却是致命的,全世界必须更广泛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否则,未来20~50年就要面临严重的气候、土壤和粮食生产方面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快讯》以及《世界农业:走向2015/2030年》中称,保护性耕作是一场新的耕作革命,是一种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耕作方法;未来10~20年中,保护性耕作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贫困山区和半干旱地区。长期以来,当地群众滥垦乱伐、广种薄收,形成了“愈穷愈垦,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在全国449个省级以上贫困县中,758是水土流失严重县。加之近年春季沙尘暴天气频发,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8省自治区、直辖市38县内进行示范研究。国内的研究与应用以残茬秸秆覆盖耕作、深松耕、少免耕较为普及以土壤耕作与覆盖技术组装为主要形式如浅旋覆盖、灭茬覆盖、重耙覆盖、高留茬免耕、深松覆盖、免耕覆盖、立杆铁茬播种、秸秆粉碎免耕播种、秸秆粉碎还田少耕播种、留茬深松膜侧沟播、留茬免耕膜侧沟播、碎秆表土作业包括深松、免耕播前耙及深松播前耙等着重研究农艺技术本身及其对土壤养分、土壤温度、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水分动态和产量的影响及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等方面。在少免耕、等高耕作、沟垄耕作等保护性土壤耕作留茬覆盖和秸秆覆盖等覆盖耕作及间套混、轮作、复种和休闲填茬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目前覆盖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为主的覆盖方式及其效益研究上常见对秸秆整株覆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秸秆粉碎浅旋覆盖、秸秆高留茬、整秆立地以及地膜秸秆覆盖等的研究。因覆盖方式、土壤耕作方式及各地区的实际条件不同形成各不相同保护性耕作工艺体系或模式。虽然一些省区已探索出具有地区特色的技术模式如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农机局20世纪90年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