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没有,所以《陈奂生进城》那部小说会在80年代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因为他们一进入城市的时候,想的还是自己的老母亲、老父亲和自己的孩子。所以,他们的就业是生存型就业。主持人:省吃俭用,钱要寄回去。白岩松:省吃俭用,吃一切能吃的苦,因为吃苦吃惯了。但是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一出生就在改革之后,对城市并不遥远,那么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多的信息,甚至礼品,过年带回来的东西;要么在城市里待过一段时间,另外几乎不会种地。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关注以及希望工程的重要补充,他们基本上初中毕业,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因此有一定的文化。另外,在精神的需求方面,远远超过他们的父母,他们进城就业已经变成了发展型就业,主要为自己。相对来说,没有像父辈那样更多地考虑放在农村的家里头,精神需求又很大,另外对公平格外地在意了。主持人:怎么理解“对公平格外地在意了”?白岩松:因为当初他们的父辈进入城市的时候,由于是生计型的就业,所以只要是能挣着钱什么苦都能吃。这种苦包括歧视,包括即使有很多门槛,甚至他认为天经地义的:我好像就是不能有户口,不能有户籍,我好像就是要拿低工资……
313
f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天然开始有了一种公平的需求。他觉得,我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空间。有一个数字显示,新生代里头,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绝大多数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他们对通讯是相当了解的,因此对公平有很高的期待。主持人:现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当中,确实有一些困境。比如说退回到农村,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对农村那么依恋,那么熟悉了,进入到城市,又有各种各样的门槛存在那里,这些困境如何形成?白岩松:这是最大的一个挑战,也是他们与父辈之间最大的区别。因为父辈的那些人是“生存型”打工,他们的牵挂都在农村,孩子在那儿,父亲母亲在那儿,所以节衣缩食钱要送回去。但是这一代人不同了,这一代人因为出来的时候就打算自己去发展,恐怕相当多的人不打算回去了。有一个数据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他们属于工人群体,他们已经把前面的“农民”两个字淡化了,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这是一个相关的调查。我们再看下一个,274,超过四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的“客家”,在这儿要住了。超过二分之一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只要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待多长,取决于干不干。真正再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