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农村好,是他们比较坚定的信念。第三,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独生子女,有些就是上一代农民工在城里生的孩子。他们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没有挨过饿,没有受过冻,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在城里打工,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第四,他们心理平衡度较差,难以接受“被歧视”。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尽管遇到了很多困境,吃了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比城里人干得多却挣得少,有时还遭人白眼。但通过纵向比较,总觉得比在农村好,比其他农民好,因而比较能够接受城里的不公平待遇。而新一代农民工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已经具有了朴素的但有时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的观念,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现象不认同。他们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矛盾以及农民工维权的呼声和事件,无不与此有关。⑤与第一代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最后返乡的经历有很大的不同,第二代农民工中的大多数打算通过多种途径尽量留在务工地。武汉大学农民工课题组调查显示,第二代农民工中欲“通过打工,争取留在城里生活”的占424,“不愿意回乡干农活,想过城里人的日子”的占
213
f152。如果把两者定义为“倾向于留城者”,则其比例高达576,即第二代农民工中有一多半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生活。《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也证明了这一事实。《报告》指出,274的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定居,502的表示“干得好,愿意呆下去”,甚至高达626的梦想着未来做老板,而打算“干几年回家”的只占两成。与父辈相比,第二代农民工少了与农村的血脉联系以及对农村作为归宿的认同,多了对融入城市的渴求和能力。“宁可饿死在城里,也不会再回农村”已成为他们的“共识”。但父辈遭遇的“特殊性”、“边缘性”却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扩展放大,使这一代人的境遇更为尴尬;他们主动“抛弃”了农村;却因为隔膜和歧视,又被城市所拒绝。材料2:2010年2月1日央视《新闻11》栏目《我们要进城》文稿摘录:主持人(李小萌):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是个新话题了,但是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它第一次被提到。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他们,关心他们。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出生于80年代、90年代,这是从年龄上对他们进行一个界定。那么和父辈,他们本质上的区别究竟有什么?听听岩松的观点。白岩松(评论员):从年龄上来看,大多20到30岁之间,跟父辈很重要的一点是父辈是第一批进城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