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只是教师传播知识的过程,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与情感体验。(三)不重视兴趣小组活动从访谈中我发现,该校幼儿园尚未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四、讨论(一)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本质的理解,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对课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改革不在于追求表面的教育形式,更不在于知道几个课程概念,而在于建构有利于幼儿发展的课程。简单地说,必须明确:我们到底应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确定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取向,选择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其中教育价值取向是核心,教育内容是支柱,教育组织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农村幼儿园教师认真学习幼教理论,反思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不同教育思想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树立起正确的课程观,才有可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课程。(二)调整农村幼儿园的布局,加强园本资源、地方资源开发,促进园本课程的建设农村幼儿园分布零星,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大多数规模小办园条件差,从而给课程改革带来很大阻力。因此,应加强对农村幼儿园整体布局的调整,进行定期评比、考核,促使幼儿园日趋规范,上规模,从而为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奠定扎实的基础。
f另一方面,农村幼儿园可能在经济条件上不如城市幼儿园,但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根据地方特色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农村幼儿园课程改革应着力于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逐渐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三)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是关键因素。从对该校幼儿教师队伍的调查中了解到:该校没有一名专职的幼儿教师,而是请了一名代课教师上幼儿园。由于该校地处偏远山区,生源少,经费有限,幼儿教师待遇偏低(月工资1000元),专业的幼儿教师根本就请不进来,致使该校幼儿园质量不高。代课教师本身水平、能力有限,加之缺乏进修、外出学习的机会。这就严重制约了该校幼教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该校幼儿园改革的力度。教师培训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体的职业技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工匠型教师”转型为“专家型教师”。这种教师角色的关键特质之一就是会“反思”与“合作”。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各级业务部门主管、以中心幼儿园为网点、各幼儿园共同参与的网络辅导体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理论学习、校本教研和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