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紫外(UV)消毒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密度的大幅增长,导致局部地区水源短缺;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增长,人们提高了的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这样一来,饮用水安全成了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保障饮水的安全问题,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2007年7月1日卫生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原有的饮用水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进行了修订,联合发布新的强制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新标准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其中微生物学指标由两项增至6项,增加了对蓝氏贾第虫、隐孢子虫等易引起腹痛等肠道疾病、一般消毒方法很难全部杀死的微生物的检测,特别对“两虫”有了明确的描述。可见消毒环节的重要性和确保饮水安全的重要性。早在1910年,法国巴黎就已开始使用紫外线消毒器对饮用水进行消毒了,50年代以后紫外线消毒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70年代末期开始,紫外线消毒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饮用水和市政污水的消毒工艺。常规的化学消毒剂会在消毒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而成熟的紫外线消毒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有效的灭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病毒,并且不伴生消毒副产物,紫外线消毒产品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逐渐得到国内设计师和终端用户的青睐。UV紫外线消毒技术原理紫外线光谱是介于可视光和X射线之间的广播,波长范围在100
m与400
m之间。根据波长的不同,紫外线被人们定义为紫外线A、B、C和真空紫外线。紫外线C又被称为短波紫外线,其波长范围为200
m至280(315)
m,是对液体消毒最为有效的光波。紫外线主要是通过破坏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之不能继续分裂和复制,以达到消毒的目的。同时,紫外线还可以对微生物的细胞质和和细胞壁的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失去分裂和复制能力的微生物不会对人体都成威胁,得当的紫外线消毒技术和有效的紫外线剂量可以确保饮用水安全。每天,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3000万吨的饮用水是经过紫外线消毒处理的。图一:紫外线光谱图
f对于隐孢子虫的灭活
隐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寄生于动物体中和人体中,可引起隐孢子虫病。寄生于人体内部的微小隐孢子虫,是机会治病原虫,可以导致严重腹泻的一种腹泻病原,且具有感染性。在国外,由于隐孢子虫而引起的大面积腹泻症状和致死报道和对其的研究,是隐孢子虫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84年隐孢子虫病被证实可经水质传播,英美欧等地区报道供水系统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