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都是歌声覆盖的对象。用歌声表达纯真柔情,它一定很“小”,像人们寻找落在草丛里的珍珠;它一定“轻”,像担心雨滴砸坏初放的花朵;它一定是心声而非公共语言,不可能磅礴奔放。④你如果去草原听长调,看到歌声的背景是晴空低垂的云朵,是天底下模糊柔和的山峦,是看上去静止却时时吃草移动的羊群,才大悟,长调正是蒙古人生活的引子或铺垫,是一个大场面或大高潮的开始。太阳升起来,羊群去山后的草场,马群到河边饮水不都是生生不息的大场面吗?长调对此铺垫得逶迤不尽。人们说,听过长调余音绕梁,心里无法收束,没听....够或没听完,这正是长调的魅力。长调的美学原则不在总结升华一个道理,它不“完”。不完结的旋律融化在草原宁静的生活和蒙古人的笑容里。别的歌,完都完在歌词中,向听者表示唱完了。长调怎么能唱完呢?它循环往复,可以不断唱下去。正像河水不断在流,不会停下来总结一下停下来不流。这种不以收束完结的歌唱态度和结构方法,表达了蒙古人在山川土地面前的生活态度:谦卑、尊重,源流相济。长调给草原生活镀上一层琥珀的光泽,告诉苍天,人们对生活的感激。牧民们清楚,苍天听歌听的不是歌词,甚至不挑剔旋律性,听的是演唱人的态度。在草原唱歌,面对缓缓移动的河水和云彩,宜悠长而不必短促。如果唱一首节奏鲜明的歌曲,唱时有点儿不好意思,跺板没理由,终止也没理由。河水和云彩都没停,
f你的歌声怎么停了呢?而长调的起始和终结都像云彩一样来去合宜,歌曲的结尾如同融化在天地之间,被草木吸收。⑤长调所抒发的情感,一言以蔽之曰:珍惜。演唱长调,如同牧民以口唇吹欲燃未燃之.....火,气流和绸子般的火一起跳跃。长调像宽厚的手掌擦去暖屋玻璃窗上的哈气,露出屋外的蓝天和草绿色的土地。歌手只是大自然的模仿者,模仿草场上看不见的夏季风的呼吸,模仿云朵层层叠叠舒卷游移。他们的心情是母亲低头看婴儿,母驼给驼羔哺乳的心情,和金戈铁马的铿锵大不同。文化的生成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听长调听出的是蒙古族人绿缎子一样柔软的心肠。一个蒙古词汇“诺日古拉”常常用来形容长调,它的本义是折叠,也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唱法,这种唱法像草原、水波起伏一样柔美。长调在牧民心里是“诺日古拉”的礼物,献给祖先和生养他们的环境。⑥歌唱的人在唱长调之前的姿态如准备攀登一座山,双脚分开,双臂环张,用胸膛抵住前方。上山的人开始上山了,牧民们从来不企图征服山,而恳求山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