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导入:一位作家这样说道:“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是历史,赋予母爱亘古的深沉;是深情,赋予儿女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还没来得及报答母亲,母亲却永远地离去了,这怎么能不让人伤心?不让人怀念呢?1942年,老舍的母亲在北京去世了,差不多一年后老舍才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于是,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写了《我的母亲》来回忆自己的母亲,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念!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老舍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课文内容分析:运用略读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上顺序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请划出在全文中起结构作用的时间句:如“母亲生在农家”(第3自然段)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第4自然段)“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第4自然段)“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第14自然段)“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第16自然段)问题小结:课文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的,作者从母亲的出生、出嫁、“生”我,七十大寿,一直写到去世,脉络很清楚。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2、读完全文,同学们又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文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小组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f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留下了四滴眼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