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初中历史学科渗透德育教育教学案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品德是成才的关键,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使命和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行《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写到“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证明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从教学内容而言,中学历史涉及远古人类的文明、古代灿烂的文化、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世界的大动荡与大变革、数不清的文人志士、数不尽的英雄先烈、数不尽的人间败类……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修养教育的有利素材。
作为一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教师,我时刻注意利用这些有利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将培育学生的良好品德,作为自己工作重点和中心,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意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空间,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辨证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绝大多数时候,教学过程能按照我预先设计好的计划,有步骤轻松愉快地进行。但是,在前几天,我讲到《难忘“九一八”》一课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难忘九一八》一课共分两大块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东北三省,东北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这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极好机会。“西安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为了迫使蒋介石联共抗日而发动的。正可利用这一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且内容涉及东北,涉及学生的家乡,对学生来讲有亲切感,而且“兵谏”诸如此类造反的事,也是学生,尤其是男生所喜爱的内容,因而我事先认为这堂课一定很精彩,会在师生之间产生一种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顺利完成对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于是新课开始后,我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先讲九一八事变,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实行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兵撤入关内将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同学们面对东北的沦丧,做为东北人,我们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原以为学生会义愤填膺,痛恨日本侵略者,痛恨蒋介石,可是没想到,学生对我的问题态度漠然,只有寥寥数人无精打采的说蒋介石可恨,与我预想的火爆场面相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