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曹判论战》
3
f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同上2省略现象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同上三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