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形成较为系统的教育思想。《论语》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取孔子言行录,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依据。关于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哲学命题。关于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关于教育目的,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关于教育内容,四教:文、行、忠、信。文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关于教育原则与方法: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原则,“学思结合”、“谦虚笃实”的方法。朱熹在概括孔子教育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表现为一是全面了解学生,二是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启发诱导的时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心里似乎知道,但还是想不清楚)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话到嘴边却拿不准,说不清)学百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这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于道德修养:立志有恒:《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自省自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身体力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信,行必果。改过迁善: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勿惮改。关于教师观,教师应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则不从。(2)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人(今山东邹县),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其弟子对他言行的记述。关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为五伦。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持志养气,反求诸己,动心忍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春所不能。(3)《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文献中最早、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全书共1229个字。关于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关于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以托古方式提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熟,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主张按地方建制分别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