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08001一、教学背景与定位:课型:第二单元第二节(2课时)学生信息:一个班52人,分成14个学习实验小组,其中每个组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上是优秀一名,良好一名,一般一名,差一名。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从而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的起点定位于引导学生从观察宏观现象到用微观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主要方式:实验探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时数:2课时。二、教学资源与设备:仪器与药品:水电解器14套(玻璃管中注满了10~15的
aoh溶液),启普发生器一套,锌,稀硫酸,火柴,烧杯,橡皮导管,尖嘴玻璃导管学生自备:2张直径5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氢原子)一张10厘米的圆纸片(模拟氧原子)
f多媒体材料:课件:(1)水的电解示意图(2)电解水实验的指导(3)氢气的燃烧
网上资源:氢能的开发和应用文字资源:《初中伴你学习新课程从书》中的“课外探究”;氢气的燃烧有污染吗三、教学实录:第一课时:水的分解(一)提出问题导入(二)解决方法:用实验验证(三)学生分组实验(共14个小组,每组34人,实验时学生只需插上电源即可)展示多媒体指导实验(四)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实验(五)建立模型得出化学变化实质(六)介绍分子原子构成的常见物质(师)我们知道水,氢气,氧气都是有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实际上,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有很多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比如(抬手)看手上的这枚戒指,就是由金原子构成的,而中间的钻石,也就是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还有惰性气体氦气也是有氦原子构成的。因为原子也是一种微观粒子,当然也就具有微观粒子的的一般性质(看书)p39看图结合
f(七)反馈练习及作业:《伴你学》p37反馈练习(八)小结通过这节课,你都学道了什么?(生畅言)第二课时:水的合成一、复习提问1,水通电生成了什么?是什么反应类型?2,水通电与水加热有什么本质不同?二、引出新问题(师)我们知道,水在通电条件下,可生成氢气和氧气,发生分解反应。我们不妨采用逆向思维来考虑,如果在一定条件下,氢气和氧气是否相互反应生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