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知识教学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怎样有效地教知识则是教师永恒的焦点。然而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是,课程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且主要以灌输的方式硬塞给学生。虽然学生习得的知识很多,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且未见提高,而精神的自由反被禁锢起来。知识塞满了学生的心灵,未为精神的自由奔放留下空间。结果,所学的知识是惰性的,无法迁移应用,而心灵则从此枯萎,不再能自由思索。
如何扭转这一局面?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本文将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就“问题中心”的教学设计作一简要剖析。一、缘起:两种迥异的教学设计
教研组内两位教师将对《二氧化碳》一节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两位教师展示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设计一:这一设计方案认为这是一堂典型的化学课,应遵循现象性质应用这样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即先由教师演示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CO2所具有的性质,由此性质可以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应用。一个个实验,一条条性质,做完实验也就学完知识了。最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设计二:另一教学设计如下:先给学生一包膨化食品(里面充满某种气体),告诉学生里面的气体主要是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包装袋内的气体可能是CO2也可能是其他气体。这堂课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检验袋内的气体是否是CO2。根据前面学习的O2的知识可推知,要检验气体是否是CO2,必须知道CO2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于是边学习CO2的知识,边设计实验方案检验是否是CO2气体。利用性质验证气体是否是CO2的过程也就是掌握CO2性质的过程。二、探索:两种教学设计的课堂实践对比
两种设计方案孰优孰劣,教研组内教师的意见分歧不一,一时间难以定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上述两种设计我们都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以期能找出两者的差别。
f设计一的课堂:在这一设计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教师的逐条演示、分析,学生学到的知识条理清晰,整个关于CO2的基本知识体系完整而严密,有利于学生记忆掌握。整个课堂秩序竟然、流畅,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但这个设计最大的缺陷是忽视学生的个体经验。经验是杜威教学哲学的关键词之一,学生是通过经验获得知识,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经验。可在这一设计中,学生仅仅是听、看,没动手的机会,或者说,所得到的仅仅是一些“二手”的经验。学生被动地接受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