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评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新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智慧的目光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富有魅力的多元化语言去感染学生,评价学生。比如:在学生回答看书这种活动方式时,我会这样鼓励学生:这位同学提到看书,我想起了民族英雄郑
f成功曾自题的六言“养心,莫善寡于,至乐,无如读书”,同学,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再比如有学生对“网络”的作用能一分为二的认识,我会用惊讶的表情说出:“同学们,我们班这位同学的认识中闪现着一种光辉的哲学思想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的语言,再加上老师富有真情的说出来,一定会感染和穿透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快乐,收获成功!
在学生明白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之后,我再进一步设疑质问:既然一些品位低下的网络“黄毒”是庸俗的,不健康的,为什么一些网站还要把它放在网页上进行传播呢?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引导得出:是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所致。由于学生对网络有切身体验,所以学生在探讨知识的同时,会从情感上认同在如今的文化生活中切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用一切积极向上的文化财富,来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通过前边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刻理解为什么我们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此时我继续设问引导:
“很显然,对于这种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我们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那么,我们要把这样有“喜”有“忧”的文化生活引向何方,管成何样呢?”这就进入了本框题的第三目。即第四个教学环节。
4.角色模拟,探讨发展。对于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处理。首先,探讨“什么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这一问题。我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爷孙二人因选择电视节目而发生争论的生活场景。爷爷喜欢长征歌曲,小明特别爱听周杰伦的歌曲,于是两人发生了争论。此生活场景和学生非常贴近,甚至有的学生都可能有过经历。因为贴近,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动情。学生自然就会在探究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流露出个人内心的情感。伟人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对“若干年后周杰伦的歌曲能不能成为经典”存在争论。关于经典作品和流行作品二者价值大小的问题,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
f高。需要老师从理论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