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肿瘤发生的关键因素。目前发现的癌相关基因已超过
400个。毛建华等也发现了数个癌相关基因
和其功能,如AURORAA6、FBXW77、HIPK28和PTEN9等,其中有的已经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如
FBXW7。在肿瘤发生和发展
的不同阶段,这些癌相关基因的突变(mutatio
)、扩增(amplificatio
)和过度表达(overexpressio
)以及抑癌基因的缺失(loss)
和低表达(lowexpressio
)等形式特征变化与肿瘤的发生、演进和转移密切相关。每个肿瘤都与特定癌基因的突变和相关信号通路
的异常相关联(图4),而这些信息是用来确定药物治疗靶点和干扰通路的基础,
如同时应用IGF1R和ALK抑制剂的联合靶向治疗,
有效提高了对含有ALK融合基因的肺癌治疗效果10。近年来靶向治疗(targetedtherapy)已经在很多医院开展,多个靶向治疗癌症
药物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还有很多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而很多这种靶向治疗或药物都伴随有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即伴随生
物标志物(compa
io
biomarker),或相关配套诊断试验,以确定病人对药物反应或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
11。
图4EGFRRAS通路及其相应的靶向抗癌药物correspo
di
gtargeteda
tica
cerdrugs
Fig4EGFRRASpathwaya
d
目前支持个体化或精准医疗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就是个体间在分子遗传上的差异,后者被认为是人类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的决
定性因素。早期的例子充分证明了遗传与肿瘤精准医疗的关系:靶向抗癌药物吉非替尼(
Iressa)和厄洛替尼(Tarceva)最初上市时
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药品副作用虽较化疗有很大提高,但药效并不是非常显著,仅仅作为肺癌治疗的二线药物。但其后发现在携带EGFR
特定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治疗效果优异,现在已成为临床治疗这类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药物。这证明了肿瘤
基因突变与药物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而根据基因突变的信息和组合来决定患者的靶向治疗方案是精准医疗的大方向。
近年来,毛建华等7研究结果也显示了肿瘤基因突变状态以及在靶向治疗上的成功应用。
他们首先发现了FBXU7为P53依赖性
肿瘤抑制基因,而其功能意义在于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mammalia
targetofrapamyci
,mTOR)结合并使之降解。现有
研究表明,mTOR在细胞的增殖、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中起着中心调控点的作用。毛建华等
12发现FBXW7在多种人类肿瘤中发生
f
突变和或缺失,并使肿瘤细胞系对雷帕霉素治疗特别敏感。正是利用此特性,匹兹堡大学肿瘤所的医生们应用雷帕霉素成功治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