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分封制到郡县制D.由农工商全面发展到重农抑商1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风俗B.贡赋C.秩序D.礼仪12“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日:‘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A.儒家的“仁政”学说B.法家的变法革新主张C.墨家的“兼爱”思想D.道家的“齐物”观点13.汉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项治国措施,其中动机与效果发生了明显矛盾的是A.休养生息政策B.沿用秦朝的郡县制C.对匈奴的政策D.分封同姓子弟为王14.右图为西汉末年郡国形势图,黑色区域代表当时的封国。此图表明A.西汉末年王国有死灰复燃之势B.王国对中央已不构成严重威胁C.郡县制暂时又让位给了分封制D.封国存在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15《齐民要术卷八》记载了一种当时中原地区较流行的饮食羌煮法。就是选上好的鹿头煮熟了,把那皮肉切成两指大小的块,再把斫碎的猪肉熬成浓汤,加一把葱白和各种各样的调味料,就用鹿头肉蘸着肉汤吃。这反映了:A.肉食成为当时的主食B.民族间文化的交融C.汉民族饮食的多样化D.食品加工具的科学性
f16.某历史教科书描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三个办公机构构成中央政府的主要机关:秘书处负责制定政策,内阁审议,国务院执行”。其中的“国务院”指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礼部17.1775年一位英国作者写的《中国旅行者》中对某制度的优越性有这样的描述:“年轻人总是毁于游手好闲、懒懒散散,而持续不断的工作可使他们避免误入歧途;……第三,能人为官……;第四,既然官职是授予的,皇帝就可以十分公正的黜退那些无能之辈。”他所描述的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三公九卿制C.科举制D.内阁制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A.分封制、宗法制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行省制D.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19.一位学者主张:国家、民族、语言与文化应该互为一体,国家是民族的本体,每个民族都受到召唤,建立国家。这种主张最早可能出现在A.英法百年战争时C.中世纪城市复兴时的时尚”。“新的时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