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好,但这并不妨碍我喜爱这门艺术,我甚至产生了了解她的历史的兴趣。昆曲在中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以及在北方的一些地方,演变出多种风格流派,她承载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非常厚重、灵动、丰富,我把她看成是了解中国
1
f文化的一把钥匙。⑤记者陈俊:文化遗产是可以超越国界、跨越语言鸿沟的,您即使不能完全听明白,但也不妨碍您感受她的独特魅力。辛格: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那就是让全人类共享。我还喜欢中国的古琴。每当听到她流淌出来的旋律,我都会心醉。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曾经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她的了解越来越少了,但我很高兴地看到,现在有不少人正在重新找回对她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仅欣赏,还在认真学习弹奏古琴。相信在琴声中,他们能够捕获到传统文化传递给他们的讯息,也能够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中获取力量。⑥记者陈俊:您认为怎样才能让古老的“非遗”活在当下?辛格:让“非遗”活在当下,关键是让她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能够不断使用她、发展她、完善她。这点我自己就很有体会。比如中医中药,我吃过中药,还尝试过拔火罐、扎针灸。我还建议我的家人进行针灸治疗,效果很好。我记得自己第一次体验针灸的时候,非常放松,还睡着了。醒来之后,医生告诉我,他很惊讶一个外国人第一次做针灸竟然能够这么放松,而且还打呼呢。(笑)我还向我的印度朋友们极力推荐过针灸。⑦记者陈俊:结果如何?辛格:在他们看来,要把二三十根针插进自己的身体里,包括后背、脑袋和嘴巴,“实在太痛苦、太令人恐惧了”。虽然我努力向他们解释,这是一种很细的针,只要医生的技术好,就不会有任何疼痛的感觉,而且这些针不会向人的身体里注射任何药物,但是要让他们建立对这种治疗的信任,确实需要点时间。⑧记者陈俊:谢谢您对中国“非遗”的推广。辛格:我在中国工作的这几年里,中国被世界认可的“非遗”数量显著增加,我很高兴。作为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我很乐于把在中国接触到的文化习俗和艺术成就,把这些交集和体验,告诉给更多人。这些年,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一些地区的中小学做了很好的探索,他们将民歌、民乐纳入音乐课,将剪纸、年画纳入美术课,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让那些仍具有生命力的“非遗”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⑨记者陈俊:融入生活,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那么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