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三甲医院医满为患,基层医疗近于崩溃
国内的医改从90年代开始到至今已经走过近30年头。92年提出的“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口号为医院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基础。果不其然的是,93年的医改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公立医院给予市场化,让市场开始决定当时的医疗。时任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老人家当时对医院进行市场化改革表示了明确的反对,并说了至今令人诟病的“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去了”的话。但是当时因为改革者占据多数,反对市场主导即被认为是“思想保守,反对改革”。那一年,医疗市场化开始拉开序幕。2000年2月,地方医院得到上级部门的默认,开始率先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同年国务院下发文件鼓励各类医疗机构合作合并,医疗事业基本实现政府资本完全退出。也是在这一年,医院开始真正的自负盈亏。同年七月,由于药品市场价格虚高,国家开始在个别地区试点采取招标采购制度,同时各地成立招标办,国家开始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补贴,进一步拉大城市与医疗之间的距离。2003年,非典在全国各地爆发,政府开始反思公共卫生体系的漏洞。改革派认为医改困局在于近二十年来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同年,提出医改应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但是鉴于当时因为改革的力度和
f最后执行的情况,医疗卫生事业并没有走上公共品属性的道路。却因为考虑的不足,导致了公立医院更加向创收看齐。2008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涵盖了不同机构、包括截然相反的意见与方案。改革派提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实行均等化,明确强化政府责任。但是因为当时论据和调研不足,再加上国内医疗的混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均等化并未能真正实现,但是政府加强了在医疗事业上的责任。但一年之后此方案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并在全国推行。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即目前仍在实行的基本工资奖金模式。这个政策本来是想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公正平等,但是也在以后对新进入医疗系统的人来说是一种摧残。2010年,卫生部要求各地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但因为国内情况复杂,再加上医保报销水平,医院比较排斥等原因不幸夭折。同年国务院下发文件鼓励社会办医,以莆田人为代表的专治各种妇科、男科等所谓疑难杂症的医院开始兴起。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医患关系如此对峙,和这些医院的兴起是不无关系的。2011年,政府强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