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信息社会提供实用性、操作性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与基本操作技巧。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改革;高职院校一、绪论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智能工具,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广泛是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从最初的wi
dows2000系统转变到现在的wi
dows7系统,从原来的office2000到现在的office2010软件等等,然而这些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计算机知识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学生知识水平悬殊大,课程实施难度大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但信息技术教学并非在各个地区都能正常开展。在一些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而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受过较好的信息技术教育,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家中已有计算机,这些学生基本具备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知识水平的悬殊性加大了课程教学实施的难度。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基本是在多媒体教室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强,而多媒体教学基本采用“满堂灌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机实验时,也只是熟悉一些基本操作,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练习,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
f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高职教育需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首位,因此高职《计算机应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