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观点认为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并且佛禅的空无之论的“内向转”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持此观点的学者是刘成纪,在其《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分析了道和禅作为一种否定的认识论,没有给任何东西的实存留下余地;其“空空如也”的“空”不仅为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划定了边界,而且决定了意境必然趋于空寂辽远的本质。作者认为意象真正成为一个美学或诗学范畴需要完成由对象向心灵的转换;意境是中西(印度)合璧的产物,没有佛教及后来的禅宗由“空”引申出来的“境”,中国美学就不可能由意象接着讲到意境。作者从“意”着手分析,指出《庄子》中“意”出现了六十余次,并且这种“意”是心灵性的;道家的这一特性有了与强调心本体的禅宗对接的可能性。“境”虽在中国固有传统中找不到根据,但在佛教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不单单指称人的生存困境,也是主体精神扩展的空间,并提出了“境由心造”的主张。并通过论述禅宗造成主导性影响的唐宋时期,更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意象不是强调托物言志的情象,而是作为心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必然会被更具包容性的意境取代。最后得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学的本体。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来说明意境。“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宗白华认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从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