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太强等问题。严重损害了教师和学校的形象,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师德建设在现阶段具有重要意义。(3)加强师德建设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的迫切需要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风。教师中存在的对教学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对学生漠不关心,教书不育人;自我要求不严,不能为人师表等等,必然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为人师表的形象。现实迫切要求我们在推动素质教育中,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化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引导教师以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努力营造“校以育人为本,师以奉献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优良校风,让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让人民满意。二、现阶段师德建设的误区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升华,随着师德教育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强化师德教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师德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误区。目前,师德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五重五轻”的倾向: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体验;重政治,轻情感;重应然,轻实然;…造成的后果是: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知情分离;情意不合;双重人格;双面人生……。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主要的误区。误区之一:在师德本质的认识方面:重社会层面的“习惯性道德”轻个体层面的“内省性道德”。在现实的道德建设实践中,道德教育所依托的宣传媒体、机构及教育者,更多地是宣传道德对于社会层面、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而忽略以致无视道德对于个体层面内心世界的平衡、调节、净化乃至整合作用。表现在师德建设中,则是更多地研究和关注教师对于民族、对于国家、对职业、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等外部世界诸种关系中所应具有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良心、职业责任、职业义务等,而较少地研究和关注教师个体的内心世界可能产生的冲突、失衡,所应采取的态度、信念及行为准则和价值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师德理论宣传和师德建设实践的某种程度的脱节和背离,使人们误以为师德只是约束教师行为督促教师自觉为国家、民族、社会、学生的利益而尽职尽责的外在手段,而忽略其对教师个体自觉履行教师义务、承担教师责任、践行教师行为、优化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精神境界、保持内心世界平衡、安宁、和谐,幸福的影响和调控作用。影响到教师师德建设良性运行机制的形成。误区之二:在师德规范体系的研究方面重教师对学生群体道德规范的研究轻教师对教师
f群体道德规范的探讨。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大体上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