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中山大学农学院,曾任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副院长等职。长期从事水稻选育种及其理论研究,20世纪五十年代开创水稻矮化育种工程,育成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杂交的水稻矮秆良种“广场矮”,继而先后育成“珍珠矮”、“广六矮”及“二九矮”等水稻良种,促进中国籼稻良种矮秆化,为中国第一次“绿色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毕生育成高产优质水稻良种60多个,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
陈焕镛(18901971)1919年于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26年起任中山大学教授、系主任等职,创办农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第一个植物标本室。著名植物学家,发现植物新属十个、新种逾百种,其中木兰科的子遗树种“观光木属”和裸子植物“银杉属”,学术贡献重大。他还是我国创建自然保护区的首倡者之一,并且于1956年领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了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他曾被选为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学执行委员、命名法规小组副主席。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r
蒲蛰龙(19121997)1935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先后到燕京大学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4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教授、系主任,后调中山大学任教授、副校长等职。杰出昆虫学家与教育家,早年研究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获得成功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毕生从事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微生物防治与昆虫病理学的研究,在诸多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他在昆虫学方面基础厚实,学识渊博,造诣精深,成果累累,著作丰富,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明尼苏达大学还授予他最高荣誉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r
卢永根1930生,1953年华南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担任丁颖教授科研助手到中国农科院工作,1965年回校任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等职。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在稻种遗传资源以及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等方面的遗传研究成果卓著,特别是他和博士研究生张桂权共同提出的“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与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曾兼任第八至十届生物学部常委会副主任。r
赵善欢(19141999)1933年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留校任教,后被选送赴美国深造,1939年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华南农学院副院长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