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