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也即儒家“孝”伦理的现实外化过程。由此,儒家“孝”伦理逐步形成由现实的亲子血缘关系出发,最后又回归现实生活的逻辑运行路径。(王健崭《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得”必须有“德”是指孝子具有孝行,能够获得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嘉奖。B.儒家“孝”伦理中,“得”是伦理观念下的生活世界,直接指向现实社会生活。C.“孝”源于对父母的真实情感,不能有外在的功利目的,这是儒家伦理所推崇的。D.“德”与“得”之间的相互转化,实际上都是儒家“孝”伦理的显示外化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对比、举例、比喻等方法,论证了儒家“孝”伦理的逻辑运行路径。B.文帝从三个方面充分论证了儒家“孝”伦理中“德”与“得”的相互映射关系。C.文章从人性的角度论证“孝”的本质,论证视角较为独特,将论证推向了深处。D.文章以孝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得失问题为前提,论证了推行“孝”伦理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德的完满要求我们学会用不偏离伦理的方式去获得现实生活中的正当利益。B.“得”是“孝”伦理逻辑运行的终极目的,但必须运用合“德”的方式去“得”。C.舜不为“得”而行孝德,但客观上却能“得”,可见“德”必然有“得”的报答。D.要真正落实儒家“孝”伦理,就要注重“得”,更要强化“德”,二者缺一不可。
1
f(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