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题目: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有几何?如果用现在话说就是: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师:为了说起来方便,咱们“足”翻译成“腿”,这样改不会影
f响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师:请大家仔细看一看,题目中有那些数学信息?生1:鸡和兔共有35个头,94条腿。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信息啊?生2:还有1只鸡有2条腿,1只兔有4条腿。师:谢谢您!您提醒了大家这儿还隐藏了的两条信息。【评析:《孙子算经》中的原题,简洁明了,清晰流畅,读来琅琅上口,易于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古题今译,便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把“足”译成“腿”,避免了量词的重复和混淆。当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说出隐藏的条件时,更是给予了充分的赏识。】三.解决问题(一)枚举法1猜测枚举。师:要想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问题您想怎么解决?生:猜测。生:计算来解决生;用假设法生:推算。师:不错的方法。师:怎么猜?随便猜吗?我猜鸡20只,兔30只,行不行?生:不行。师:为什么不行?
f生:鸡和兔的只数加起来应该是35才行。师:说的对。那您先猜一个。鸡多少只?兔多少只?生:20只鸡,15只兔。生2:15只鸡,20只兔。生3:30只鸡,5只兔。……师:要知道猜的对不对,需要怎么样?生:验证。师:怎样验证?生:根据猜测的鸡和兔的只数算算腿的条数,看是不是等于94。师:说的太好了!您听明白了吗?他怎么说啊?生:他说把鸡和兔的腿的条数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94师:如果不是呢?说明什么?生:猜错了。师:猜错了怎么办?生:调整。【评析:假设从猜测开始,教师的随意猜测导致的错误结论,引发学生的思考,猜测不是随意的,解决问题需要有根据的猜测。】师:怎样调整呢?您能不能用猜的方法找到答案?生:能师:现在每人手里都有这样的一张表格,把您猜的答案写在第一行的空格然后算一算,和94比一比,如果不对再继续猜,看谁最先
f找到答案。(学生活动)2展示交流师:谁愿意上来把您研究的结果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生1:开始我先猜鸡20只,兔15只。一共有100条腿,然后再调整的。师:100条比94条怎么样了?比实际多了?您怎么调啊?生:调少。师:把谁调少?把谁调多?生:把兔调少,把鸡调多。师:在调的过程当中,您有没有发现,生:减少2条。师:反过来呢?如果腿少了您怎么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