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小序明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汉末建安年间,地点是在庐江府,主要人物是焦仲卿和刘兰芝,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事件的起
f因、经过和结果,让人们在仔细品味正文之前就对故事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刘勰认为:“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志思蓄愤,吟咏情性;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繁采寡情,味之必厌。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胎,合而为诗。”他们都认为作者的感情是文艺创作的机缘。由此可见,此诗的小序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基础之上,又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哀伤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刘兰芝的“投水而死”,还是焦仲卿的“自缢于树”,乃至最后的“时人伤之”,均显示出本文有着浓郁的悲哀色彩,这也就预示着本文的故事是一个悲剧。
结尾云:“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诗的结尾交代了整个故事的最终结局。焦刘两家把焦仲卿和刘兰芝“合葬华山旁”。他们的合葬,既是生死不渝地为爱情而斗争的完美结局,也是当时人们对待爱情的美好愿望。“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就是其最好的见证。这句诗与后来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然活着不能相依到老,那么,死后就让他们在地下永远相伴吧。为了警示后人,又免重蹈覆辙,文章的最后还不忘提醒人们“戒之慎勿忘”。可见,作者对焦刘二人的爱情是深感惋惜的,并真诚地劝戒后人,对于爱情要慎之又慎,切勿草率。
f2、双线结构、交替发展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是两条主要的线索。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谨完整。先说焦刘二人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这条线索。在兰芝被遣归之前,有仲卿向母亲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个情节。在兰芝被遣归之后,对立双方的冲突则有刘兄的逼婚和仲卿自杀前辞母的情节。这条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表面上是焦刘二人与焦母、刘兄的矛盾,实质上是他们二人同整个封建社会那种庸俗腐朽的人生观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封建社会的上开时期是不可避免,也是不可调和的,它必然导致整个故事的悲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