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移交给深圳市,深圳则根据回购协议向投资人中国中铁逐年支付建设费用。引进港铁和中国中铁投资、建设地铁是开放城市轨道交通市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尝试,是改革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有益探索。这突破
f了传统的政府投资模式,初步建立了深圳轨道交通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地铁+物业”探索可持续发展新道路2011年12月28日,由深圳地铁集团承建的前海车辆段上盖保障性住房工程成功实现封顶,前海车辆段物业开发取得新进展。除了保障性住房工程,前海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还有其他商业性项目,这是深圳轨道交通“地铁+物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地铁+物业”经营模式是以地铁为核心,在其上部空间建设地铁配套设施,进行商业、办公、住宅等多层次开发建设。这种模式既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又能够密切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联系,使出行更加便捷,为地铁增加客流。开发地铁上盖物业可以让地铁企业形成造血机制,走良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2007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第六次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借鉴香港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功经验,对地铁一期、二期工程的车辆段和部分车站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利用,并立即启动地铁前海湾、横岗、蛇口、塘朗等4个车辆段(站)的上盖物业开发建设工作。与纯商业的开发模式不同,深圳地铁在进行商业开发的同时兼顾社会公益性。深圳地铁采用准市场化模式开发上盖物业,既要满足地铁企业增加客流、取得合理回报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民生需求和城市发展,力争达到城市发展和地铁建设和谐健康发展。2007年市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在确定采用“地
f铁+物业”这一模式时,同步确定了在前海湾、横岗、蛇口、塘朗车辆段物业开发中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据了解,深圳地铁1、2、3、4、5号线和枢纽工程主要进行了7处较大规模的上盖物业开发,建成后包括前海、蛇口西、横岗、龙华、塘朗5个车辆段以及1号线深大站、深圳北站交通枢纽等,上盖物业开发利用土地面积约129万平方米,总开发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其中建设保障性住房约123万平方米,约20981套住房;商业开发面积约227万平方米。完善投融资体制和“地铁+物业”经营模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探索城市建设地铁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深圳这座改革先锋城市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负责线路规划和决策,具体的建设和经营则交由企业负责,政企分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