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绵城市理论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时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规划网、作者刘红
植物方面:①建造街道生态调节池(沟)如下:
f②适当堆造地形、构建植被集雨盆地,注意排水坡度:
材料方面:
f①硅砂滤水砖硅砂透水井②透气保水树坑盖板③
技术方面:
①、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②、董淑秋、韩志刚,其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③、LID低影响开发技术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
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主要包含:生态植草沟、下凹式绿地、
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地下蓄渗、透水路面。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绿化带每隔20米设置一组植生滞留槽,并自上而下分为蓄水层、种植土层、粗砂填料层、砾石层
二、绿道设计的相关规范1、①主游路主要起景点联系、功能分区界限的功能,一般宽34米;次游路主要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通常宽23米;游步道是完全融入大自然景观的道路,采用的宽度为125米,也有小于1米的。②自行车道
自行车道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