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作者:赵媛媛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8期
摘要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通过对大学生目前积极心理品质现状的阐述,提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近年,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投毒”、“跳楼”、“自杀”、“自残”等字眼频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中。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我们应重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切入点。1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界定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
和Csikze
tmihalyi于2000年1月共同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塞利格曼(Seligma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他认为,21世纪心理学研究应从传统的解决人的心理疾病为主的病理学方向转向重视挖掘人的积极潜能、开发人的积极力量、探索人格健全的发展途径的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Seligma
)和彼得森(Peterso
)等学者就相关研究总结出人类的6种美德,包括: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节制、灵性与超越,并通过研究发现了与之相对应的24种品格力量。其中智慧与知识包括好奇心、好学、判断力、创造力、洞察力和开放性,勇气包含勇敢、诚实和坚持,仁慈与爱包括善良和爱,正义包括公平、领导才能和合作能力,节制包括宽恕、审慎、自控和谦虚,灵性与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乐观、幽默和热情。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中,我国积极心理学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得到不断普及和深入,孟万金(2008)提出,积极品质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积极心理特质影响甚至决定着个体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为个体拥有幸福和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当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现状我国教育的培养方式长期以重智力轻非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