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愤激的批评:“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战与和立场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但必然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击。2、抒发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他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正像他在《陇头水》中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愤书》就是这样的代表作,诗的情调昂扬豪壮中兼以苍凉悲怆,体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f七、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辛弃疾对词体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创立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他继承了苏轼以词为诗的创新精神,进一步“以文为词”。即将散文的章法句法入词,将议论、对话移到词中。其次,他的词善于塑造奇伟不凡的形象,如“水随天去秋无际”“红旗铁马响春冰”“倚天万里须长剑”等,这些奇特壮伟的景象以及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形象,激扬着作者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最后,辛弃疾的词能刚能柔,既有雄深雅健、沉郁顿挫的一面,又兼收并蓄,化刚为柔。他发扬了苏轼词的豪放清雄,又继承了传统词的婉约含蓄,形成了刚柔相济的词风。
第六章元代文学
八、《窦娥冤》的悲剧色彩p276《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出色的悲剧作品。剧本取材于汉代东海孝妇周青守寡侍奉婆
母、无辜冤死的故事,但剧本却以元代生活为依据,再现了当时吏治腐败、恶霸横行、高利贷盘剥等黑暗现象。《窦娥冤》展露的是元代社会一幅惊心动魄的人间惨相,唱响的是一曲感天动地的人间悲歌。
关汉卿用他浪漫主义的如椽巨笔,极力描写行刑之后浮云蔽日,悲风怒吼,白雪纷飞,素练高挂的情景,一片浓重沉郁的悲剧气氛,突出了窦娥悲愤莫名的情绪,也体现了作者的用意:对不平的世道,必须坚定的抗争。窦娥身上表现出来的反抗性,是时代最强音的反映。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并没有推翻窦娥的冤案,真正为窦娥平反的,是窦娥的鬼魂一而再、再而三的警示她担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终于使窦天章相信女儿的冤屈,为她平反雪恨。鬼魂的出现和三桩誓愿的实现一样,都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结果。在吏治腐败的元代,作者只能调动超现实的力量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