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共6页)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背景1、既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其创造了空间。2、社会千变万化出现的系列新问题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为解决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3、是对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所倡导的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2、特性(1)实践性:学生参与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活动方式与过程: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具有开放性: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3)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
决定结果呈现形式。指导教师对其进行必要指导。(4)生成性是师生双方在其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而非预定目标预先设计的课程。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认识与体验不断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
0
f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1、支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开发与实践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四、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一)组织线索
1、学生与自然的关系以学生为核心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二)内容范围
①研究性学习1、指定领域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③劳动与技术教育(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④信息技术教育(综活实施的重要手段与探究内容)2、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等。
(1)二者既可单独开设,也可相互结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