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设问的关键,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二、设问中的指向变式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设问指向一般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是什么”主要是对主体进行事实分析,通过对主体存在的事实现象的分析来揭示内在的本质属性。这类设问一般以图表、漫画等形式出现,解答时要遵循从现象到本质的原则。“为什么”主要是对主体进行价值(意义、影响、作用等)分析,如上述例子中分析的关于就业的社会意义,对劳动者的意义等。在这类设问中关键要区分不同性质的价值分析:作为价值分析的“影响”应该包含对不同性质的价值取向的分析,而意义分析指向的是积极、健康、向上性质的价值分析。如果不能明晰这一价值取向的差异,就会出现答题的失误。“怎么样”主要是对主体进行行为分析,通常以“措施、方法、建议、要求”等词汇出现。例如,“结合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党和国家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当然,这个设问的解答应该建立在以主体为单位的相关基础知识之上。解题实践中常出现综合性指向的设问,这类设问常以“如何认识”“如何评价”“如何看待”等词汇呈现。例如,“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认识?”综合性指向的设问包含了事实分析、价值分析或者行为分析等多个指向,解答时要根据材料或者设问主体的具体情况,先进行指向判断,然后进行解答,避免答题要点指向的偏失。
三、设问中的知识范围变式
知识范围限制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模块范围限制、知识块范围限制和隐性知识限制。模块范围的限制是最常见的,解答时要关注明确的模块知识范围要求。知识块范围限制是指设问中明确限制运用某个模块范围中的某个知识块来解答。例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大学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理由”。知识块范围限制的设问的解答首先要判断模块范围,关键是对这一知识块主体知识的掌握。隐性知识限制是一种新形式。隐性知识限制的设问中没有一般意义上的模块知识的范围限制,也不能从知识块角度去判断模块范围,只能从设问的主体本身角度去解答。例如,“从实践和理论上分析‘党和政府重视就业问题’的理由”。对这一设问的解答,就要分别从实践层面(主要是对材料呈现的事实信息的概括)和理论层面去分析。
解答政治主观题一直是考生的“软肋”,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众多政治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对题目设问的准确把握是主观题解答最为关键的环节,要通过解析这些设问主要构成要素的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