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干姜、延胡索、五灵脂、没药、川芎、当归、生蒲黄、官桂、赤芍、乌药、巴戟天。中成药:少腹逐瘀颗粒、桂枝茯苓胶囊、艾附暖宫丸等。2气滞血瘀证
3
f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枳壳、乌药、香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牡丹皮、延胡索、五灵脂、甘草。中成药:消症胶囊(我科室协定方)丹莪妇康煎膏、散结镇痛胶囊等。3肾虚血瘀证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方药:仙灵化瘀汤(经验方)加减。仙灵脾、肉苁蓉、菟丝子、首乌、牛膝、丹参、赤芍、黄芪、党参、莪术、川楝子、延胡索。4湿热瘀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化瘀止痛。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减。生地黄、黄连、牡丹皮、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莪术、延胡索、香附、白芍、败酱草、薏苡仁。(二)针灸治疗1.体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阴陵泉、隐白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进行治疗。经前或经行期治疗。或选用火针疗法2.耳针:根据病情,辨证选取耳穴子宫、卵巢、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庭中。毫针捻转中强刺激,或在上述穴位埋豆。经前或经行期治疗。
4
f3.灸法:根据病情,可选用热敏灸、雷火灸、温盒灸、中国灸等疗法。
(三)外治法1.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红藤、公英、丹参、连翘、地丁、茯苓、延胡索、败酱草、土茯苓。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水煎取液,适宜温度,保留灌肠,经期停用。2.中药外敷选用活血化瘀止痛中药研末,如热敷散,进行穴位贴敷等疗法。3物理治疗:微波、热磁、普林等(四)手术治疗1手术方式:全或次全子宫切除术。2手术途径:经腹、经腹腔镜、经阴道。3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4术后可加服丹参预防血栓形成;5陈皮排气汤,理气运湿,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拟方如下:
陈皮12神曲15莱菔子15川朴12枳壳12甘草6日一剂,水煎两次早晚分服。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厚朴、枳壳消痞除满,为君药为臣药,炒莱菔子、神曲健脾消食为佐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5
f6中药防粘连汤、或小承气汤口服,理气运湿,通腑和胃,行
气活血,防止粘连,拟方如下:
防粘连汤:黄芪15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陈皮12神曲15莱菔子15川朴12
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为君药,厚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