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新型城镇化中国农村未来之路
我国农村的发展变迁波澜壮阔,是一部绝无仅有的伟大画卷。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历史上,农业、农民和农村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核心,探究我国农村的历史演变,乃是研究我国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未来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本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一个与之前根本不同的阶段,这种不同在于作为农村制度基石的土地所有者形式发生了彻底变化,而并非指生活状况或习俗方面的扭转。土地由私有转为国家所有,在农村地区则为集体所有,农民都是农村集体的一员。从此开始,我国开始进入农村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摸索中前行,经历了跃进、曲折,但并没有脱离发展为民的本质。
中国新农村的历史演变
1949~1957年:建国后农村土地第一次“分”和“合”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是我国的经济恢复时期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时期。面对解放初期严峻的农村发展形势,国家从土地制度改革入手,进行两次大的变革:一是1949~1952年,将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个体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二是1953~1957年,进行第一次土地集体经营的探索,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改造进程过急过猛,强调集中生产,忽视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家庭经营的重要作用,且不允许农民经商,这就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都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土地经营权的“分”和“合”。
1958~1978年:人民公社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
f1957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虽然农村地区的合作化过程执行中出现诸多问题,且亦未达到计划的发展目标,但农业产值和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发展仍然在波折发展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在随后的20年,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导致“大跃进”运动对国内经济,尤其是农村地区生产力造成了极大损害,农村生产一度倒退。这一时期,“人民公社”这一当时领导层认为的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造成了农业生产力的直接倒退。
1966年以后,国家安全的战略考虑,国内发展战略从“解决‘吃穿用’”转变为“三线建设”在此期间,。在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中,重工业、国防工业、交通运输业共628亿元,占74;农业120亿元,由原来的20下降为14;轻工业375亿元,占44。原定的45亿亩稳产高产农田目标被留置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