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
【作品介绍】《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末年学士刘向将其编订为33篇,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这、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策。记载了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至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236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其中以记载谋臣策士的言论和活动为主要内容,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复杂的斗争,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大量富有价值的史料。同时,本书语言精练,文笔委婉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浓厚的文学意味,是我国古代有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唐雎(jū),也作“唐雎(jū)”,是安陵国的臣子。安陵是附属于魏国的一个小国,安陵君原是魏襄王的弟弟。公元前225年,即秦始皇二十二年,秦国灭掉魏国之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折服秦王,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保存了安陵。本文写的就是唐雎完成使命的经过。“不辱使命”,不辜负使命。辱,辜负,玷辱。【注评】
f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指秦始皇。使人:派人。谓:对说。安陵:是一个面积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原是魏国的附庸,是魏襄王(前318前296在位)弟的封地。本文的安陵君是其后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寡人:寡德之
人,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可译“我”。易:交换。其:语气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祈求语气,可译“一定”。许:答应。○“五百里之地”没有地名,分明是假话,表面说“易安陵”,实际是“要安陵”。安陵君曰:“大(dài)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大王:对王的尊称,指秦始皇。加:施加。以大易小:用(贵国的)大面积土地交换(敝国的)小面积土地。大、小: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大(或小)面积土地”。甚善:很好。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虽然:虽然这样,但是。虽:连词,虽然;然:指示代词,这样。古代汉语中的“虽然”是词组,它表示承接上文,并预示下文语意将有转折。它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有很大不同。于:从,介词。之:代词,指安陵。○安陵君明知是骗局,但面对强秦,只好先说“加惠”“甚善”,恭维一番;再表明态度,说“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说:同“悦”,高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