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秭归县实验小学课题组姜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界定为:品德课的主题活动是指以预设的意义和生成的意义为指导,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改造现实生活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主题活动设计”就是为了将“活动”赋予“主题意义”的设计,也是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出发,寻找恰当活动方式的设计。《小学品德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课题是基于以下三个需要而提出的:1、品德教学现状的需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教学活动的创设不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主题教学情境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以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2)品德教学特点的需要。品德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教育已经由“知识核心时代”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只有通过设计实施品德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主题活动,才能真正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3)学生品德发展特点的需要。学生品德的发展离不开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致勃勃的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儿童只有通过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才能在活动中获得真实体验,激发真情实感,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于三个需要,我们启动了“核心素养下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工作。三年来,我们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关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探索和践行,关注个体在生活中的体验和积累。以学生品德发展为中心,以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为抓手,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开展了课题研究,提高了品德教学实效。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综述
1
f我国自1981年在全国开设小学品德课以来,在教材、教法的建设和改革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加强了教育的基础性,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层次性,教学过程强调学生品德发展的全面性,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知行脱节”、“道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