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识不在因地转智。而在果地中转。犹且自己不诠(证也)真如。故五识所转之智,唯属后得,不属根本智也,明矣。
精品资料
f(三句)云何转智。菩萨地尽。入如来地。此谓藏识转为大圆镜智。光明初发其所持之五根。转为无漏色法。则依此而发之五识。亦成为无漏五智。所谓成所作智也。
(末句)此五智。即能成就如来所作三类分身。谓对地前菩萨。作千丈胜应身。对二乘凡夫作丈六劣应身。对余道众生。作随类变化身。而此无量分身,遍十方刹。无非令诸众生,息生死苦轮,得证佛果。作利他事业也。范古农居士贯珠解
第六识颂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首句)吾人通常思念之心,是为意识。其业性通有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其能缘量通有砚量、比敏、非量三量,其所缘境通有性境、带质境、独影境三境。
(次句)意识遍行于欲、色、无色之三界。故三界众生轮回未息时,此识相粗。无论升沉,显易可知。非如后二识之不易知也。
(三句)其相应心所,则具足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四不定、共有五十一个。
(末句)意识起念。或善或恶或为无记。临时即有此善恶无记心所。分别支配与之相应。不差毫厘。
精品资料
f(首句)意识需缘简少。故得恒时生起。而变动不居。在造因则三性恒转变易。在结果则三界恒转变易。至于触境生感。忽乐、忽苦、忽忧、忽喜、忽舍、其于五受亦恒转变易。此于性界受三者,恒常辗转变易之状也。(次句)心上既恒转变易,心所自亦如是。时而根本烦恼与之相应。时而大中小随烦恼与之相应,时而信等善法、或不定、或别境,与之相应。总相牵连无时或离也。
(三句)意识之情状如此。所以能牵动身根,而造身业,启发口舌而造语业。较之余识。其力为独强。其用为最烈。(末句)夫吾人所造外语等业,熏于藏识。而成来世因种者。有二类。其一能引起来世总报之果。其二能成满来世别报之果。总之六道众生。能招来世之果报者。皆此意识造业之力牵令趣生而已。故此识为凡界中最有权力者矣。
(首句)意识转智。亦在不执虚妄法尘。而观达二空真如。然其转智次第,要有三位。若其发起最初与智相应心品。即在菩萨第一圣位欢喜之地。
(次句)然在初地。惟分别我法二执已断。其俱生我法二执。犹尚自然现行,缠绕于用事。种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