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八识规矩颂》图解
《八识规矩颂》乃法相唯识宗精髓,唯识宗巨匠玄奘大师所作。奘师留学
印度十几年,得那烂陀寺住持戒贤大德心传,尤其在唯识、因明上造诣极深,于曲女城无遮擂台上立论,历时十八天竟无一人敢于出来辩难,因而不战而胜,声震五印,获“大乘天”之美称。回国后组织宏大译场,潜心从事翻译,同时授徒释疑。在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八识体系融会贯通、倒背如流,中文表述字字珠玑、得心应手,在此炉火纯青之时,用四组十二首七绝,将这包藏宇宙、探玄窥微之庞大哲学体系,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地和盘托出,令无数后学获宝如探囊取物,抄捷径直趋金矿银山。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痴。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首句)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此为五识。其所缘之境。于三境中。惟是性境。其能缘之量。于三量中。惟是现量。其业性则通乎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在有情界九地之中。鼻舌两识,惟第一五趣杂居地行之。二地以上则不行矣。眼耳身二识。则以第二离生喜乐地为居止之所。三地以上亦不行矣。
(三句)其相应心所。共有三十四个。为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
(末句)中随烦恼二。更有大随烦恼八个。及根本烦恼之贪嗔痴三者。
精品资料
f(首句)此五识所依而发之根。其形状各殊者,为浮尘根。若就胜义根言。则同依于肉眼不见,天眼方见之清净色法所成之根无别异也。
(次句)识虽依根而发。苟缺他缘,亦不能显。故统论其依缘。则眼识,须藉明空等九缘。耳识,则藉除明外之八缘。鼻舌身三识;则藉除明空外之七缘。小异大同。好相邻近也。
(三句)至于对境而观五尘世间。须根境相合者,为鼻舌身三识。须根境相离者,为眼耳二识。其观察尘世之不同有如此者。(末句)对境生情。熟为其主。彼小圣之愚于法相者,尚难分别是识根。况凡夫耶。此五识之情状。所以日用而鲜知也。
(首句)凡圣之殊。系于迷悟。迷者执妄。悟者解空。执妄为识。解空为智。若诸识千所缘境。能不起迷执。而观察我空法空之理。此即转识成智之功。超凡人圣之基也。然此所观空理。即是真如。有体有相。而此能观妙智。亦遂有二种之异。能直观真如之体者。为根本智。须变起真如之相而观之者。为后得智。今五识观空之智。但能缘变起之相。故唯属后得耳。(次句)此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