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从跨文化角度分析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作者:邹姝丽杨蕊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第02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非语言交际的含义及其与文化的关系,深入研究了非语言交际所包含的几个主要方面,即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分析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非语言交际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通过分析探讨,可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2014303
doi:103969jiss
16715918201102070本刊网址http:wwwhbxb
et

跨文化交际研究涉及交际的整个领域。MarshallSi
ger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1]从交际行为类型上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关于非语言交际,西方学者提出了许多定义,简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不用言辞进行的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通过非语言行为模式可以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取向,而且人们的行为举止都蕴涵在某一文化的非语言表现形式中。[2]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体现在它是文化的重要反映。因此,一切非语言交际行为都要放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下去理解,如果忽视了整个文化背景就可能会发生误解。

非语言交际最早的分类是鲁希和基斯指出的根据非语言交际的基本成分进行的分类法。将非语言交际分成三类:手势语言(Sig
La
guage),动作语言(Actio
La
guage)和客体语言(ObjectLa
guage)。另一种分法是纳普通过对有关研究和著作的分析提出的,共分7大类:身势动作和体语行为、身体特征、体触行为、副语言、近体距离、化妆用品和环境因素。
本文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综合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非语言交际大致分成四类进行对比研究:
体态语(BodyLa
guage)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副语言(Parala
guage)
客体语(ObjectLa
guage)
环境语(E
viro
me
talLa
guage)
前两类可称之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3]
下面我们将从这四方面讨论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帮助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干扰。
(一)体态语
对人类体态语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正式研究是从达尔文开始的,他在1872年出版的《人类和动物感情的表现》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有许多相似之处。体态语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