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中学数学好课标准的思考新课标原创
内容摘要: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认知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一些实质性的转变。今年上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绍兴市初高中优质课的听评课活动,作为三位评委之一参与评议初中优质课,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好课并非完美无缺,但需凸现一些选备特征;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避免两个误区。关键词:好课标准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带给教师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许多专家和教师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笔者有机会参加了多次省内各地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听评课活动,听取了专家和教师们对好课标准的讨论意见。本文将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和今年绍兴市属中学数学优质课评比课例,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1.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本质的再认识1.1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的传统认识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第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第一种看法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就是定义教学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去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即所谓“间接经验说”。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现代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这种只强调“讲听”式教学不仅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