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因此,从信息时代人类学习方式变化的实际状况出发,第二种看法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过程,就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只是没有说清楚“教师”的“教”与“教学”中的“教”的区别。说“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共同活动过程,一则因为没有解释清楚“教”字的具体含义,而会使许多人仍从“传授”的角度去理解教学,其与第一种认识的区别就会模糊起来,再则讲“共同活动”,似乎不分主次,其实又分着主次,结果也会使这种新的解说重又回到以教师为主、以讲授为主的认识上去。其实这种说法的模糊性,恰是这种说法能为不同教学观念的人接受的基本原因。相比之下,第三种看法更贴近了教学的本质特点。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所以,“交流”、“交往”、“沟通”说,不仅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教学的本质特点,也反映了在信息传输手段多样化以后学校教学活动的特点。但是,仅仅把教学的本质归结为“交往”或“沟通”,也有某些不尽确切的地方。如从“交往”双方的目的与责任来讲,学生一方是学业,是追求自身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一方是职业,是追求在帮助别人发展进步中实现生命价值、获取劳动报酬。双方地位不同,责任不同,目的也不同,如果仅仅用“交往”或“对话”来归纳这种关系,恐怕也很难真正说清它的本质。1.2对课堂教学的本质的现代认识基于现代教学的课堂教学,本质上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f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首先,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交往实践行为,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其次,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放录音、放录像不是教学,教师讲而学生不听、听不懂也不是教学,只有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实现了有效学习,才是教学。第三,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