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开挖性、固化后的自立性、良好的施工性、良好的耐久性等优点,其强度与压实土的强度接近,可以与周围的土体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不会产生不均匀变形和沉陷。同时该种材料的弹性模量介于混凝土和压实土之间,是一种良好的过渡性材料,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刚性构筑物和柔性基础之间的衔接。由于使用的原材料大部分是建筑垃圾细料,所以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以与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很大的益处。
通过(1)再生细料的基本物理性能指标:级配、密度、坚固性、界线含水量等,(2)再生胶砂需水量比试验。(3)建筑垃圾细料的二级分类方法:级配指数和再生胶砂需水量比的各项性能指数的试验研究,流动化施工技术在混凝土的回收利用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24大学何池全教授等人根据国外对废弃混凝土的利用研究,引进了植被生态混凝土的概念。植被生态混凝土是一种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对调节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具有积极作用的混凝土材料植被生态混凝土属于生态混凝土的一种它被定义为能够适应植物生长、可进行植被作业并具有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有防护作用功能的混凝土块。
日本混凝土工学协会最早正式提出了生态混凝土的概念此后国际上对生态混凝土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如日本鹿岛建设公司使用植物纤维和水泥混合浇筑制出了轻质水泥其表面可以生长植物甚至栖息一些动物国自然与环境株式会社开发研制的类似花盆般的孔洞型混凝土块被用于生态型河川建设我国在生态混凝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2002年6月水利科学研究所率先开发出一项绿色植被混凝土技术并申请了国家专利而三峡大学后勤集团护坡绿化研究所研制的多孔连续性绿化混凝土性能十分优越具有降温、降噪、提高热交换等功能除此以外水利实业公司和水利工程材料研究所也作了很多相关研究在三峡高陡坡、灵山大佛陡坡、黄龙滩电厂混凝土边坡等都运用了生态混凝土技术。
由于混凝土的强度与孔隙率与骨料直径成反比即骨料越大、接点越少混凝土强度也就随之下降但要想植物深入就必须确保混凝土块具有一定的孔隙率与此同时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生成CaOH2使混凝土碱度增加不利于植物生长普通水泥混凝土的孔隙率约为4、碱度为13而植被生态混凝土则要求其孔隙率要达到20以上、碱度下降到11左右才能实现混凝土与绿色植物共存因此筛选适宜的耐碱植物、解决混凝土孔隙率和强度的矛盾以与确定植物培养基是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要重点解决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