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嗪非那根、氯苯那敏扑尔敏、赛庚定、酮替芬等,这类药物口服后经胃肠吸收,30mi
即起效,l一2h达高峰,可持续4-6h,一般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24h内由肾脏排出。这些药物是亲脂性小分子化合物,易透过血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和激动作用,表现为幻觉、嗜睡、警觉性下降或者烦躁不安、紧张和失眠等,这是第一代抗组胺药共有的不良反应。其理化性质也决定了它们易于透过胎盘屏障,具有潜在的致畸作用,哺乳期妇女禁用。另外,其抗胆碱作用还可能导致黏膜干燥、瞳孔散大,所以驾驶员、高空作业者、机械操作者等应慎用和禁用,青光眼患者慎用,赛庚定则青光眼患者禁用。
f第二代抗组胺药也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无抗胆碱能、抗肾上腺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较轻。特非那丁、阿司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属于此类药。第二代抗组胺药与第一代相比,具有镇静作用小,无抗胆碱作用等优点,且作用时间长,减少了服药次数,提高了患者的用药顺应性。但特非那丁存在较强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现已被取缔。阿司咪唑与有心血管不良反应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肝功能损害和心脏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患者,以及与酮康唑、伊曲康唑、红霉素、克拉霉素、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有协同作用的患者应禁用。第三代抗组胺药是第二代的代谢物,包括左旋西替利嗪、非索非那丁、地氯雷他定和乙氟利嗪等,具有对心脏传导阻滞无影响等显著优点,其他特点同第二代。
三、临床应用(一)单独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特别是急性荨麻疹,往往一种抗组胺药即可有效控制病情。原则是用最简单的药物控制疾病,能单用就单用。人工荨麻疹多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多用赛庚啶,压力性荨麻疹多选择羟嗪,但应注意个体差异。(二)联合应用有几种联合形式:12种以上抗组胺药的联合,最常用的是第1代抗组胺药与第2代抗组胺药联合,如扑尔敏与氯雷他定的联合,一般为早晨服用第2代抗组胺药,患者在白天可继续工作和学习,晚上服用第1代抗组胺药,使患者在夜间能有比较良好的睡眠;2抗H1受体药物与抗H2受体药物联合,对个别慢性荨麻疹,可用这种组合如西替利嗪加雷尼替丁,往往比单用抗H1受体药物效果更好;3抗组胺药与其他抗过敏药物的联合,这种联合方法应用最多,如抗组胺药加维生素C、抗组胺药加葡萄糖酸钙、抗组胺药加糖皮质激素内服或外用等,用于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药疹等多种皮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