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对变态反应的治疗论文发表
时间20100107143547来源91发表网作者未知点击11次
自从l906年奥地利医生Pirquet所著的医学论文《Allergle》发表以来,变态反应性疾病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据统计,目前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约为l0-20%,且呈上升趋势。而在皮肤科中,变态反应性的疾病也占绝大多数,比较常见的有有湿疹、各种过敏性皮炎、荨麻疹、药物性皮炎等。在治疗这些疾病时,既要注意病因治疗,也要注意对症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其发病机制都有炎症介质、细胞因子释放和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过程。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有时非常严重,甚至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抗组胺药是皮肤科最常用的药物,可有效拮抗组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能够减轻组织水肿、控制荨麻疹的发生和止痒,因此是皮肤科处方量最大的药物。抗组胺药的种类很多,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十分重要。组胺histami
e是存在于介质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中的生物活性介质。当这类细胞受损或在外界特异性抗原的激发下,细胞膜破裂而脱颗粒,颗粒释放组胺进八血管和体液中,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非血管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嗜酸细胞趋化、末梢神经受刺激等一系列组织反应而出现相应的过敏症状。而所谓抗组胺药,其实并非拮抗组胺,亦非中和组胺,而是由于这类药物在化学结构上与组胺相似而与组胺受体竞争,从而使组胺的生物活性丧失或减弱。因此,习惯上所称抗组胺药.实质上为组胺受体拮抗剂。组胺有两种不同的受体H1和H2,后者主要与内脏平滑肌有关,其与组胺结台后引起胃液分泌增加、心率增快、子宫平滑肌松弛等;而前者主要与皮肤、粘膜有关,一般所指抗组胺药即属于这一类,特称H1受体拮抗剂。一、作用机理变态反应时,肥大细胞受刺激后可释放组胺,组胺通过与靶细胞上的H组胺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呼吸道分泌增加、血压下降等效应。H1受体在皮肤、黏膜、血管及脑组织分布较多。抗组胺药大都有与组胺相同的乙基胺结构,能与组胺争夺受体,消除组胺的作用。此外,抗组胺药还有不同程度的抗胆碱及抗5一羟色胺作用。二、抗组胺药物的种类根据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不同可分为第1代、2代和第3代抗组第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除抗组胺作用外,还有镇静、抗胆碱能作用、局部麻醉、止吐等作用。包括苯海拉明、氨苯海明乘晕宁、异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