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最小的3、4岁,女性演员与男性演员差不多各占一半。
(三)白银纳艺术团的实践活动。
艺术团的演出活动主要是当地的一些民俗节日、庆典活动等,最初只是在乡、县里演出,后来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和演出风格逐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艺术团自建团以来,共参加了约40场大型文艺演出。如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北京中华民族鄂伦春园开园庆典、漠河北极夏至节、“四季春潮”文艺汇演等。
二、传承与发展。
(一)演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鄂伦春族的民歌,有许多世代相传的歌曲一直作为艺术团的保留曲目在传唱着。这些歌曲在演唱上追求朴实、淳厚,力求原汁原味。如《篝火圆舞曲》、《高高的兴安岭》等。《篝火圆舞曲》属于鄂伦春民间歌舞“吕日格仁”,鄂伦春语译为“篝火舞”,是一种娱乐性较强的转圈舞,节日集会时跳的。乐曲情绪活跃,曲调欢快,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规整,旋律性较强,中间段旋律出现连续向下四、五度大跳音程进行,这也是鄂伦春传统音乐典型乐汇。
鄂伦春原生态民歌《祝酒歌》、《提亲》、《我是最英俊的人》等都是由关金芳改编。《提亲》是一首流传于呼玛河流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歌曲,提亲时唱的小调。此曲是白银纳鄂伦春民间艺术团演出的保留曲目,几乎每场演出都唱的歌曲,可见这首歌曲具有重要的意义。歌曲首尾的旋律都是来自鄂伦春的传统小调,而中间一句则进行了发展,起到了抒情的作用。歌曲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运用了“比兴”,这也是全曲的亮点,不直接抒胸臆,而是借用事物的比喻来引发和深化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情理。
在艺术的道路上,仅仅守旧、传统是行不通的,必须推旧出新,创作新的原创作品。白银纳艺术团的演出歌曲《依恋火红》、歌舞《大山的回声》等,很多是自己创作的。《依恋火红》是关金芳原创作品中比较出色的二重唱作品,曾获创作、演唱一等奖。此曲为复乐段,结构对称,节奏规整,旋法上音域较宽,多四、五度跳进,形成了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更具奔放性格。全曲旋律优美、深情,表达了作曲者对童年美丽生活情景的回忆。
(二)成员的传承方式。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传承人,他们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掌握并传承着精湛技艺,既是民族文化的宝库,又是民族文化世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1、家族传承。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通过家族族人面对面的教授,亲身示范表演,然后学者模仿练习,具有较好的教授效果,可以随时指出学者的不当之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