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堂还给学生
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且丰收”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关键词课堂高效性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卖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潜在危险”。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如何可以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充满活力,并且让学生真的有所感悟和收获,而非停留在明白书本上的文字道理,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结合日常教学经验,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让《品德与社会》课堂“活且丰收”。一、创设合理情境,“吊起”学生的胃口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在学生的眼中,与语文、数学、英语的区别就在于,是“副课”,不需要考试和作业,而《品德与社会》更是在高年级才开设的,那么许多高年级孩子看来,这一门课不用认真听,甚至会利用课上时间,偷偷地完成“主课”的作业。那么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我认为合理的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新授《我更了解自己了》的时候,我事先跟语文老师做了配合,语文老师利用小练笔的机会,布置了《自我介绍》的小作文,并请语文老师挑选出优秀的片段,和描写不够清晰的片段,然
f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猜猜我是谁”,将片段投影到黑板上,由学生朗读后根据文字猜作者。这么做,是利用学生喜欢猜谜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