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的辨证论治病名溯源 银屑病的皮损特点是红色丘疹或大小不等的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上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西医称此病为“牛皮癣”。后来发现病名与症状不符,且与中医的牛皮癣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是两个根本不相干的皮肤病,故改称银屑病。但有些医生、病人至今仍习惯性地把银屑病称为牛皮癣。 中医文献中相当于银屑病的病名很多,如干癣、蛇凰、蛇虱、白、松皮癣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范统一中医病名为“白”。白一词最早见于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清代祁坤《外科大成》明确提出白疙这一病名,并描述了其皮肤症状。 病因病机演变 中医对干癣、蛇凰、白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隋《诸病源候论》首先提出了干癣的病因病机为风毒邪气致病。清《外科大成》提出白“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清《外科证治全书》指出:白“因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瘦之人”。强调血燥、血虚是发病的内因。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饮食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的变化,疾病的病因病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目前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出现了新的学说,如血热、热毒、血瘀、阴虚瘀热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著名老中医金起凤教授提出银屑病“病机的核心是血热毒盛”。血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青壮年阳盛之体,多素体禀有血热,若又外受六淫之邪所侵,郁久则化火化毒。或过食辛辣厚味、鱼腥酒类,或因急躁、心绪烦扰等情志内伤,以及其他因素干扰,均能使气火偏旺,郁久化毒,热毒浸淫营血,血热毒邪外壅肌肤而发为本病。 银屑病的诊断 银屑病分为四型:寻常型、关节型、脓疱型、红皮病型,其中寻常型约占98%。不管哪一型皮损的基本特点都是一样的,即红色的丘疹或红色斑块,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现象。发病初起是散在的小红丘疹,此时常被误诊为湿疹、药疹。确诊的方法很简单,用玻片轻轻地刮皮损表面,出现很多白色的鳞屑,再刮有筛状的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就可以诊断为银屑病。病情发展皮损渐渐扩大如黄豆、蚕豆大小,再发展扩大呈钱币状、地图状的大斑块。头部的鳞屑性红斑可超过前发际,扩展到前额,皮损部位的头发呈束状,称为柬状发。患者指甲表面有顶针样小凹点,严重者指甲增厚、混浊、无光泽。 银屑病的皮损辨证 中医认为“络脉盛色变”。银屑病初发或复发的早期,皮损颜色鲜红,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