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降低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e刚度的分配:在建筑结构达到适宜的刚度(含满足变形,振动加速度,自振周期等要求)后按如下原则分配:在平面布置时刚度即要相对集中又要均匀分布。相对集中可节约材料,减轻结构自重,减少地震力;均匀分布可以减小某些构件产生过大变形。f有关刚度分配方面的几个问题:1.当刚度小分布均匀,但过于分散建筑物很高时不经济(见方案一);2.刚度过分集中,分布不均匀,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过大变形(见方案二);3.剪力墙的间距过大楼板在地震作用下产生弯曲破坏,甚至会被拉裂破坏,在地震作用下已不完全是整体变形,他除了整体变形外,楼板还产生局部弯曲(见方案三);4.刚度分布较好地符合了相对集中与分散的原则(见方案四);5.除了充分考虑建筑物横向刚度外,一定要使建筑物在纵向上也有比较适宜的刚度,尤其在抗震建筑中,纵向刚度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正是一般设计人员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f(2)认识和掌握结构的破坏机制和朔化历程建筑物的破坏机制一般分为两种,即楼层破坏机制和整体破坏机制(如图)
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产生楼层破坏机制,这种破坏说明结构在柱中村村在薄弱环节,即在其它构件承载力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之前,整个结构已经提前破坏。要使整个结构达到整体破坏机制是容易的,但在地震作用下,出现介于楼层破坏和整体破坏之间的某种机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设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努力实现理想的建筑结构的整体破坏机制就是正确布置和掌握朔性铰出现的位置和出现顺序,就是尽量使结构达到理想破坏机制。各种不同的结构体系,其理想的破坏过程是不同的,如下图
a纯框架结构的理想破坏机制
f地震作用下首先在梁端产生朔性铰,消耗地震能量。产生朔性铰后,结构刚度下降,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地震力减小,结构受力状态自然会得到改善。如继续强震作用,底层柱底弯矩增大,导致底层柱底最终出现朔性铰,结构进入失稳状态成为几何可变体系。在设计时必须千方百计保证底层柱的抗弯和抗剪强度,要破例提高这一部分的可靠度,以推迟底层柱朔性铰的出现和提高底层柱的延性。另外,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措施:1框架计算中将梁固端弯矩进行适当调幅梁调幅后,对梁支座是不利的,强震作用下梁支座可能过早出现朔性铰,但对整个结构来说是有利的,可以提高框架的延性。2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如不是计算需要和构造要求,以不伸入柱中或不完全锚固在柱中为好。3人r